五岁的答案
2025-10-29 10:02:5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杜斯律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4038

2025年10月28日,星期二,秋阳正好。天光如金,温暖地洒在双峰县城的每一条街巷。这一天,像一枚被岁月轻轻压平的书签,夹进我与女儿彭芸雷生命的某一页——湖南省篮球联赛,第一次走进我的家乡。

作为土生土长的双峰人,我曾无数次在异乡的球馆里为别人的城市鼓掌。而今天,这片熟悉的土地,终于也响起了篮球撞击地板的回音,清脆、有力,仿佛大地的心跳。

午后一点多,阳光还懒懒地铺在广场上,体育馆外人影稀疏。微风从侧面卷来,吹动彩旗,也吹动女儿粉红色小外套的衣角。她牵着我的手,蹦跳着穿过空旷的广场,像一只刚学会飞行的小鸟,在陌生又新鲜的空气中试探着翅膀。

篮球主题的打卡墙矗立在正前方,画着跃起扣篮的剪影,背景是湖南地图上星星点点的赛区坐标——从郴州到娄底,从湘南到湘中,一场以城市为名的竞技,正悄然织网。她仰头看着大屏幕上滚动的球队海报,忽然指着画面问:“爸爸,那是谁在打球呀?”我蹲下身,与她平视:“是全省最厉害的叔叔们,我们要为他们加油哦。”

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眼睛却亮了起来。正说着,一女二男走了过来,女的穿着全白的运动装,男的穿着全黑的运动装,胸前挂着湖南省篮球联赛组委会字样的工作证,步伐从容,神情温和。那位女记者蹲下身,声音轻得像一片落叶:“小朋友,可以采访你一下吗?你是来看比赛的吗?”

女儿先扭头看了看我,我微微点了点头。女儿这才面对记者,用力“嗯”了一声。“今天你来看什么比赛呀?”“篮球比赛。”“那你准备为哪个队加油呢?”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双峰队!”

记者笑了,耐心解释:“双峰很厉害,不过这次是以娄底市代表队参赛哦,叫‘娄底队’。”女儿歪着头,认真思索了几秒,然后抬起头,一字一句地说:“那我就支持娄底队!”

那一刻,我的心忽然柔软得无法言说。她不懂行政区划,不明白“市州代表队”意味着什么,也不曾读过那些关于体育精神的宏大叙事。但她知道——这是“我们这里”的比赛,是“我们的主场”。

采访不过三分钟,问答之间,稚嫩而真实。没有标准答案,也没有表演痕迹。可正是这份“不成功”,让我眼眶发热。这或许是记者笔下最短的一段素材,大概率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媒体上,但却是我女儿人生中最长的一次回响——她第一次被陌生人认真倾听,第一次对着镜头说出自己的选择,第一次,在满满的仪式感中,成为“观众”本身。

临走前,女记者轻轻摸了摸她的头,笑着说:“谢谢你接受采访,你是今天最可爱的小球迷。”

我牵着女儿的手,久久伫立。阳光斜斜地照在打卡墙上,影子拉得很长,像一条通往未来的路。

其实,我带她看过许多场足球赛了。中乙湘涛的主场,她还当过两次球童,穿着小小球衣跑过绿茵场;娄超联赛、湘超联赛,我们也一次次奔赴现场。那些夜晚,灯光如昼,山呼海啸,她早已学会高举双手,喊出“湘超加油!”“娄底必胜!”

可篮球不同。她记忆里的篮球,是幼儿园里花式拍球的节奏游戏,是老师教的“左手右手换着来”,是没有篮筐的练习,是没有胜负的玩耍。真正的比赛,她看得极少,区区几场,早已淹没在五岁的晨昏之间。

今天下午这场,是永州对岳阳。没有娄底队的身影,她便失去了方向。于是她坐在观众席上,仰头盯着记分牌,像读一本会动的故事书。谁领先,她就为谁欢呼;谁得分,她就为谁鼓掌,分数成了她判断“好人”的唯一标准。

“爸爸,现在岳阳赢了,我支持岳阳!”“哎呀,永州65分了,我支持永州队!”我笑着点头,不纠正,也不引导。这一刻,胜负不重要,立场也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她正用自己的眼睛,丈量着竞技世界的温度;用她尚且模糊的认知,尝试理解“支持”意味着什么。这种孩童式的公正里,藏着最原始的体育精神:为精彩喝彩,为拼搏鼓掌。

比赛结束,场馆内的灯光依然璀璨,像星河倾泻。她忽然安静下来,小声念着:“娄底队,加油……”明明没有比赛,她却已开始预习呐喊。

我想,十年后,当芸雷长成少女,或许早已忘记这场球的比分,忘记永州与岳阳谁胜谁负,甚至忘记自己曾说过“支持娄底队”。但她一定会记得——五岁那年,秋日的双峰,天空很蓝,阳光很暖,她穿着粉红色小外套,站在体育馆前,被一位阿姨问:“你为谁加油?”她回答:“娄底队。”

那不是地理课的答案,而是情感的启蒙。那是她第一次以一名“小市民”的身份,参与到一场属于家乡的荣耀之中。她的声音或许微弱,却与万人的呐喊同频共振;她的答案或许简单,却比任何口号都更接近体育的本质——热爱,无需理由。

2025年的湖南省篮球联赛,因“双赛区制”而更广,因“主客场淘汰”而更燃,因“外援政策”与“数字化观赛”而更现代。但对我女儿来说,它还有一个更温柔的名字——第一次。第一次看篮球省赛,第一次被记者问话,第一次在宏大场馆里找到自己的声音,第一次为“我们这里”而心跳加速。

篮球落地的声音,一声声,敲在地板上,也敲在心上。那是比赛的节奏,是城市的脉搏,也是未来在叩门。

而五岁的答案,正藏在那一声清脆的“娄底队”里——简单,纯粹,如秋阳般明亮。

双峰,这个常年与油墨为伴的地方,今日被篮球撞击地板的声响唤醒。从球迷互动区到便民服务点,从井然有序的安保到自发悬挂欢迎横幅的摊贩——整座城都在参与这场青春的仪式。

秋光如蜜,流淌在双峰县的每一个角落。而我的女儿,正以她五岁的天真,为这座小城的未来,种下了一颗种子。

那颗种子,名叫“我们”。(作者 彭运良)

责编:杜斯律

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

热点专题
时政要闻
精彩推荐

  下载APP